人生有解答

人生有解答

今早在🐝FB上碰到一個有趣的心理輔導服務廣告!根據廣告,對象可以電郵分享心事疑難,專業「心靈解憂師」會在3-6星期內以電郵📧回覆。不過,服務對象只限35歲以下的「青年」。

音樂和編程課程針對兒童賺家長錢很容易理解,但情緒支援服務止於青年則令人費解。

中年人士作為「夾心階層」,上有事業上不了去、父母健康退化;下有體力下降、子女需要扶養,是付得起錢又是抑鬱最高發的年齡層,理應充滿商機。

請教在相關界別工作的朋友,才明白是因為社福機構也要「交數」。比起中年人的拉扯,青年人的生命問題單純得多,比較容易達標。

此外,中年人多不自覺(太忙?)或不願意(自尊太高?)面對內心掙扎,即使提供服務使用率也不會高。如果你過了35歲,【自救】似乎是唯一的選擇。

這樣說來,我的直播間正好就是一個自救「服務」☝🏻

節目並非心理輔導,無需人說出難言之隱,只是通過療癒的內容和氣氛,助人發現可能一直困擾自己、但卻被日常事務遮蓋了的心聲。

專業心理輔導中,治療師只扮演協助角色,你得自己解答你的掙扎。直播間的【跨文化】內容,則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—— 送埋答案:

「人家都是這樣活過來的,你要不要也試試從這個角度去生活?」可能更適合心力已經耗損得八八九九的「壓力夾心人」。

人家都是這樣活過來的,你要不要也試試從這個角度去生活?
— Claudio

因為不是一對一交流,我日常的工作是聽歌、煲劇、聆聽別人,收集各式「心」度疑難;2024年還多了投射佈景設計工作,讓這個網上療癒空間更賞心悅目。

下一集,我們會看看命運到底是「弄人」的魔鬼還是「祝福人」的天使,角度依然是日式生活美學。敬請用力期待!

—— Claudio,聽長笛送人生解答的心靈啟發「師」

智能蘇眉🐠🐟

智能蘇眉🐠🐟

懷舊、療癒、實體感

懷舊、療癒、實體感